刘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的意见建议已办理完毕,现答复如下: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我区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进郊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若干政策(简称科技创新10条)》等政策措施。在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财政资金支持。2021年至2023年,落实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总计340万元,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二、强化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区科技局着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 梯次培育机制,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规模。2023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市级高科技领军企业达到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半数,科技创新主体规模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24年,郊区科技局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是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挖掘培育工作。为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稳步发展,邀请市科技局领导深入裕盛源、银宇新材料、山西天合等实地考察高企建设情况,督促企业要按照高企建设标准,常态化推进知识产权、研发费用、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挖掘与拓展,为申报高企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已推荐银宇新材料、阳泉日加、金隅通达等9家企业开展第二批高企申报认定,鑫盛瓷业拟进行第三批高企申报认定,力争完成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5家目标任务。二是培育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积极动员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按照上级工作安排,督促企业按时提交入库资料,做到应入尽入,目前,已有阳泉日加等10家企业通过认定,争取超额完成全年22家入库目标任务。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企业科技投入提供明确的方向,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科研平台。尤其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推动阳泉日加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的“矿物活化及节能材料研发”省级中试基地开展科技创新研发活动、金隅通达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莫来石质耐火材料)示范企业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目前,我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各1家(金隅通达、银宇新材料、山工院共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7家(金隅通达、立博线缆、裕盛源、中格矿山、广凯机械、圣火炉料、华储光电),涉及耐火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此外,为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高标准打造成果转化载体。目前,我区建设中试基地9家,其中省级中试基地1家(阳泉日加),市级中试基地4家(金隅通达、阳泉日加、山西迈克芬、山西天合);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1家(金隅通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3家(山西天合、金隅通达、广凯机械)。
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科技金融服务旨在为科技型企业以优惠的政策获得金融支持,帮助解决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问题。目前,我区科技型企业可通过“科创贷”、“农科贷”、科技金融专项补助、科技创新券等方式获得金融支持。2023年,区科技局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协同金融机构深入科技型企业开展融资信贷服务,5家企业获得了市“科创贷”、区“农科贷”贷款支持1020万元,2家企业获得市科技创新券支持。2024年,区科技局继续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已推荐砥创科技申请市“科创贷”,山西天合、阳泉科泰、山西迈克芬等科技型企业申请区“农科贷”,华坤机械申请省科技金融专项补助,纬图矿山申请科技创新券。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科技金融支撑不断加强。
五、赋能产业快速发展
不断拓展“创新技术—应用场景—产业化”通道,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河坡发电低热值煤关键技术国家科技重点专项顺利通过科技部中期评估,中科泓源山西省能源与节能环保重点研发项目稳步实施,山西天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多功能生态陶瓷吸声板产业标准化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立项。围绕耐火专业镇建设,组织耐火企业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以项目实施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耐火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2024年,组织金隅通达承担实施的“矾土基闭孔耐火原料关键制备技术及其低碳化应用”项目申报2024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目前已进入拟立项公示阶段。组织金隅通达承担实施的“低导热、长寿命矾土基新型隔热耐火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华岭耐火承担实施的“大宗硅酸铝质固废制备轻质高强陶瓷颗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申报2024年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六、着力加强人才引育
深化人才引育,认真贯彻落实“企业人才引进10条”、“人才新政十条”等,强化人才政策支撑,柔性引进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及(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所等科研院所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与我区重点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选派11名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组建了耐火专业镇科技特派团,建立了华坤机械、山西京缆2家博士驻企工作站。2021年至2023年,累计对我区80名科技人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人才,专家教授)进行了奖励资助,共计发放54.54万元。
七、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
聚力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加强政策培训。组织惠通机械等高企申报意向企业参加了市科技局组织的2024年度高企培训会,深入了解申报政策和注意事项,助力企业提高申报成功率;组织金隅通达、阳泉日加等参加市科技局举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专题培训”。二是深化协同创新。区科技局与区人才办、区工信局共同承办“泉才汇智·共创未来”人才沙龙暨“耐火产业智享汇”活动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成功举办,就我区耐火专业镇建设,推进企业与高校的深层次合作,人才要素保障等做了深入交流。三是强化科普宣传。联合区教育局、区文旅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等多部门组织开展2024年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举办了科技进校园、专题科技讲座、公益科普研学、“科普入户 智慧助老”志愿服务、“小小科学家”原创手抄报线上等系列活动,切实强化我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和能力。四是创新创业大赛收获颇丰。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比赛中,山西天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多功能环境生态陶瓷材料”项目荣获一等奖、阳泉市欣宇雅创文化有限公司的“‘AI’艺创象—MJ赋能文创设计力提升的践行者”项目荣获三等奖。全区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创新活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区科技局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与政府的要求、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投入力度、技术创新的规模和强度仍需提高,政府、社会、企业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尚未形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科技领军人才仍然紧缺。党的二十大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为科技工作谋划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我们将以这次建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现有创新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制定出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中;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夯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加大扶持力度,对入库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跟踪服务,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加强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更多适合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强化协同创新,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破解本地高端人才缺乏、研发推广能力不足的瓶颈,拓宽人才引育渠道,抓细抓实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智力资源、高端科研实验设备等优势柔性引才用才,订单式培养人才,积极开展对口技术指导、联合科研攻关,帮助企业实施科技项目、建设科研平台,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带动本地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整体质量,形成“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人才驱动”的良性循环,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不断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努力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再次感谢您对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分管区长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具体承办人签字:
单位联系电话:
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九日